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5月底,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累計簽訂合同額1054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6993億美元。而企業“出海”的步伐還在進一步加快,1-5月,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437億美元,同比增長19%;新簽合同額565億美元,同比增長29%。
工程機械需積“借船出海”
對外承包帶動工程機械出口
同時,在企業出海承包工程的“巨艦”上,正出現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搭船”者。據工程機械商貿網記者了解,規模龐大的海外承包工程需要大量包括工程機械、建筑機械等在內的施工設備,初,工程承包企業通常選擇質量有保證的進口產品,隨著國內制造企業的快速崛起,工程承包企業開始關注并嘗試采用國產設備。
以路橋為例,作為早“走出去”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路橋的海外承包工程已經從傳統的非洲、亞洲發展到中東歐地區、拉美等市場。“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在伊拉克實施項目,建橋、修路使用的設備全是進口的。推土機使用日本小松,重卡使用沃爾沃,吊車也是日本牌子,幾乎全部是世界著名建筑機械廠家的產品。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開始嘗試使用國產設備,像徐工生產的壓路機和推土機,現在,我們國產設備的使用比例達到70%以上。”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盧山在第四屆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上介紹說。
企業承攬了大批海外工程
再看工程機械制造大省湖南,2012年該省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7.3億美元,其中8家建筑企業由境外承包工程帶來的直接采購和租賃建筑工程機械的總額達到了23.14億元。
種種跡象表明,攜手海外工程承包企業“借船出海”,已經成為工程機械行業拓展海外市場的一種重要途徑。
工程機械借船出海勢頭強勁
2011年一季度以來,隨著國內市場需求急劇下滑,工程機械行業陷入漫長的調整期,這也迫使眾多企業將目光轉向海外。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11年工程機械行業出口金額159.09億美元,同比增長53.8%;2012 年出口金額186.21億美元,同比增長14.5%,雖然仍然保持上升趨勢,增幅卻出現了大幅回落;而到今年一季度,工程機械行業出口額僅為33.22億美元,同比由升轉降,下滑幅度達到17.44%。
近年來工程機械行業積開拓海外市場
在此背景下,再來看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的強勁增長勢頭,工程機械行業或許能從中挖掘到更重要的價值。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商務參贊陳潤云透露,“十一五”以來,企業對外承包工程,無論是新簽合同,還是完成營業額,年均增長都在30%以上,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另據預測,今后幾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規模會保持在1.4萬億美元至1.6萬億美元,到2020年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將達到12.7萬億美元。所以對于工程機械企業而言,海外市場并非沒有機會,發展空間也不可謂不大,關鍵在于機會如何去把握,而攜手承包工程企業,借船出海,無疑是一條佳途徑。
更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自身直接采購使用,工程承包企業還為工程機械企業鋪就了另外一條更為寬廣的銷售渠道,即通過牽線搭橋,促成當地客戶采購,如,路橋在2008年為安哥拉業主采購了4千萬美元的設備,2012年又為白俄羅斯客戶采購了一批三千多萬元的品牌設備。工程機械商貿網記者認為,海外工程承包企業因在當地直接參與工程施工(其中不乏一些在當地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特大工程),所以對當地其它工程客戶具有強的影響示范價值,有助于帶動品牌設備在當地的銷售。
工程機械征戰賽場空間廣
近年來,工程機械企業通過引進技術并吸收消化和不斷創新,在技術水平的可靠性、操作性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也贏得了施工企業的廣泛認可,產品在世界各地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海外承包企業的采購目錄中,我們仍能發現大量國外品牌的身影,尤其在高端產品領域,國內品牌始終難以替代歐美等世界品牌,這說明“賽場”上工程機械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在海外市場更進一步,企業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并通過強化服務、完善產品細節等手段,增強競爭力,終以“借船出海”或駕船出海方式,開辟更為廣闊的海外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