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程機械整機廠商的銷售下滑,配套件企業也隨著舉步維艱,加之,國內很多配套件企業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不足,現在,整機廠商開工不足的時候,配套件企業更是雪上加霜。下面我們就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基礎零部件過剩進行探討。
零部件國產化步履蹣跚進口依賴癥狀嚴重
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是工程機械產品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制約瓶頸,當工程機械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行業高技術的研究主要聚集在發動機、液壓、傳動和控制技術等關鍵零部件上。掌握工程機械領域,只有解決了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企業才會擁有核心競爭力。
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是工程機械產品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制約瓶頸,當工程機械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行業高技術的研究主要聚集在發動機、液壓、傳動和控制技術等關鍵零部件上。掌握工程機械領域,只有解決了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企業才會擁有核心競爭力。
資料顯示,國外品牌占據國內挖掘機液壓油缸7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外供應商正是憑借這種市場壟斷地位,時不時制定霸王條款,除了要求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提前訂貨期,它們甚至把國內企業訂單的交貨期延長。早在5年前人民日報報道指出,2007年下半年,由于境外零部件不能按期供貨,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企業都不得不重新調整生產進度和生產計劃。
時至今日,我們從國家發布的《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仍能看到關鍵零部件對于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制約?!兑巹潯分赋?,國內工程機械涉及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關鍵配套部件主要依靠進口,平均每噸價格8萬多美元,例如傳動部件、控制元件、柴油發動機及關鍵液壓件嚴重緊缺,能力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反差強烈,從而嚴重制約了工程機械向高端技術產品的發展。
我國零部件對于國外產品依賴度很較高,今年一季度我國零部件進口金額為4.67億美元,比2012年下降了37.3%,占進口總額的42.88%.工程機械配件在進口總額中的比重較高,這顯示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對外依存度依舊很高。
以中小企業為主要調查對象的PMI數據也表明,5月出口訂單從4月的48.4上升至48.9,略有好轉,但仍處于萎縮區域。這些數據或許只顯示了這些被調查的中小加工企業的經營狀況不樂觀,但也折射了我國工程機械及零部件行業總體發展步伐仍然艱難。
縱觀國內,目前工程機械零部件制造商們仍然只是各自忙于跑馬圈地,鶴蚌相爭。雖說在傳統機種,如裝載機、推土機等關鍵零部件配套上,利用自身規模和營銷手段,有競爭優勢;但是在諸如攤鋪機、混凝土機械上慣用進口關鍵零部件,加之多年來在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和創新。產生了路徑依賴;在一些大型產品、高智能化檔次產品和新興產品上,如220馬力以上推土機、工程鉆機等方面,則沒有競爭力;特別是在典型土方設備挖掘機上,由于控制技術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的匱乏,市場份額幾乎拱手相讓。
我國工程機械零部件行業一直存在大企業不愿干,小企業干不了的特點。為了解決零部件落后的現狀,徐工機械、柳工、中聯重科等國內有名工程機械領軍企業開始加大零部件研發力度。徐工集團目前正通過旗下上市公司徐工機械在歐洲收購兩家零部件制造商,一家位于德國,一家位于荷蘭。業內人士稱,徐工集團此次并購的兩家歐洲企業在高端液壓件制造領域擁有核心技術,而這恰恰是國內企業所缺乏的。在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方面,通過自主研發形成產業化的速度太慢,而在國外企業不景氣的情況下進行并購,會是一種更快的途徑。